作者:郭艺澄 人气:42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和措施:
1. 用人单位责任:-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 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 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
3. 职业病防护设施:- 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
4. 职业病危害告知:-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5. 职业卫生培训:-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6. 工作场所管理:-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
-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7. 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8. 法律责任:- 对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甚至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等。
这些要求和措施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您提供的“2012 年 43221.0”这个时间表述不太清晰和准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自 2012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于 2012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1.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确保其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设: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如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等。
3.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检查用人单位是否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监督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 职业卫生培训: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职业健康监护:包括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健康损害。
6.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预评价、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确保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7. 监督执法: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卫生主体责任。
8. 应急救援:指导用人单位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和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9.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