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希柠 人气:16
以下是一些货需要进行质量检验的情况:
1. 进货时:当采购新的货物或原材料进入仓库时,需要检验其质量是否符合采购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后续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质量。
2. 生产过程中:在制造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半成品或在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避免缺陷传递到最终产品。
3. 产品完工时:成品完成后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4. 库存定期检查:对库存货物进行周期性检验,以确认长时间存放的货物质量是否依然良好,有无变质、损坏等情况。
5. 货物变更时:如产品设计变更、工艺变更、原材料变更等情况下,需要检验货物质量是否受到影响。
6.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如果客户对货物质量有特定的检验要求或标准,应按照要求进行检验。
7. 新供应商或新货源:首次从新的供应商处进货或采用新的货源时,需进行严格质量检验来评估其可靠性。
8. 货物出现质量问题反馈后:接到关于货物质量问题的投诉或反馈后,对同批次或相关货物进行检验,确定问题范围和原因。
9. 出口或进口时:涉及国际贸易时,根据相关法规和合同约定进行质量检验,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求。
10. 运输后:货物经过长途运输或特殊运输条件后,检查是否有损坏或质量变化。
以下是一些情况下质量检验适合采取抽样方式进行检验:
1. 产品批量大:当生产或待检验的产品数量众多时,全检成本过高、耗时过长,抽样检验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和资源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 破坏性检验:对于一些检验过程会对产品造成破坏,使其无法再使用或销售的情况,如强度测试等,只能采用抽样方式来尽量减少产品的损失。
3. 检验成本高:某些复杂、昂贵的检验项目,全检会大幅增加成本,抽样能平衡检验效果和成本。
4. 连续性生产:在连续生产流程中,实时全检不现实,通过抽样可以定期监控产品质量。
5. 总体质量相对稳定:当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水平有一定了解,且以往经验显示质量较为稳定时,抽样可满足质量把控需求。
6. 检验具有随机性:对于一些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的质量特性,抽样能较好地反映整体情况。
7. 客户或法规允许:如果客户或相关法规标准认可抽样检验的方法和结果,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以下情况通常需要制定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1. 检测方法复杂或专业性强:当涉及到一些技术要求高、操作步骤繁琐、需要特定技巧或知识的检验检测时。
2. 新开展的项目:对于初次实施的检验检测项目,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使用新设备或仪器:当引入新的设备或仪器,其操作和使用有特定要求时。
4. 关键或重要的检测:对产品质量、安全等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指标的检验检测。
5. 人员经验不足或变动较大:如果检验检测人员在该领域经验相对欠缺或人员流动较频繁,作业指导书能提供明确的指导。
6. 检测标准不够详细:当相关标准或规范中对操作细节描述不充分时。
7. 跨部门或多人员协作:涉及多个部门或众多人员参与的检验检测活动,需要统一的作业流程和要求。
8. 特殊环境或条件下的检测:例如在高温、高压、特殊气氛等特殊环境中进行的检测。
9. 高风险的检测:对于具有较高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检测。
10. 客户有特殊要求:当满足特定客户的特殊检验检测要求时。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确定需要质检的货物的依据:
1. 产品类型和性质:某些特定类型的货物,如高价值物品、易损物品、食品、药品、电子产品等,通常需要更严格的质检。
2. 客户要求:客户对货物质量有明确要求和标准时,需据此确定质检对象。
3. 行业标准和规范:遵循相关行业的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对相应货物进行质检。
4. 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和地区的强制性质量法规规定的货物。
5. 采购合同约定:按照合同中对质量检验的条款来确定。
6. 生产批次:特定批次的货物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需进行质检。
7. 供应商信誉和历史记录:对来自信誉不佳或有质量问题历史的供应商的货物加强质检。
8. 运输和储存条件:经过特殊运输方式或在恶劣储存条件下的货物。
9. 质量投诉和反馈:根据之前收到的关于类似货物的质量投诉或反馈来确定。
10. 风险评估:通过对货物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质检。
11. 新产品或新工艺:首次生产或采用新工艺流程生产的货物。
12. 市场反馈:基于市场对该类货物质量的普遍关注或反馈情况。